古筝面板的精细处理对于音色的影响
扬州琴筝研究院 2012/5/9 15:00:21 点击:2812次
现在的古筝和过去的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,不光是多了几根弦,尺寸加大,还有就是演奏的人力度比以前也大很多,速度又快,爆发力又强,所以对于古筝的音色要求会不同,对制作的要求也会更复杂。这里说的音色也笼统地包括音质,为了方便,就都说音色了。
过去古筝大部分是右手在弹,左手在帮助右手按音、滑音,低音用到的很少,所以中、高音就是我们关注的重点。早期都是用的自然干燥2、3年的泡桐板,面板也做得薄,内部结构相对简单,目的是保证高音足够灵敏。好在当时产量不高,优质材料供应充足。有过去保留下来的筝都是很柔和,很单纯的,高音韵味不错,但是没有太多人要求力度和低音,声音偏小。如果放到现在,和乐队一起弹奏可能不太能够适应。
后来出现“古筝热”,一年的产量上千台了,材料来不及自然干燥,就考虑用烘烤的办法加快板子的干燥过程,结果这样烤制出来的板子发出来的声音比以前更洪亮,脆,整体反应更灵敏。但是这种音量加大的本身却带来——有点“空”!好象只有向上飘,而不会向下沉。我们就又试着加厚面板,这样低音比较有力了,余音会长。正好这个时期古筝创作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,强调全音域,这种经过烘烤的加厚的面板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;内部结构上也有进步,整体协调性和强度都提高了。
这样出来的音色呢,就和以前的古筝不太一样了,可以说是两个时期的乐器。
古筝的音色(下)
现在的筝讲求更加灵敏——尤其处理很到位的,承受的强度也大很多;专业制作的箱体也加高了(尤其上海的筝),共鸣加大;高、中、低音要求均衡、统一,音量大、韵味足,变化丰富。因为演奏上的要求更全面、精准,所以在制作上面要求也会越来越精细,各个部件,尤其面板、侧板的厚度要求很精确,甚至底板的厚度,哪怕里面的一根小梁都可以被听出来。不过也有很多人觉得现在的筝过于“现代化”,很亮丽,很跳跃。可能是演奏者的要求和听众的口味不同了,国际化趋势吧。
当然这里也还有上海筝、扬州筝的区别,北方还有朱雀,河南也不少,台湾和内地其他地方也有制做的,都有差异,但主流的音色和整个发展的趋势是这样的,只是风格和工艺的差别。
好在古筝做成大体相同的这个形状和结构,就决定了它的音质,发出来的声音实质就很近似;而古筝的音色又是很特别的,是和其他任何乐器不同的。
(本文标题:古筝面板的精细处理对于音色的影响 标签:古今古筝音色变化分析)